淮海戰場:遼闊大地上銘刻著人民的勝利
以木板為橋面,以身軀為橋墩。這是去年熱映的電影《金剛川》中令無數觀眾淚奔的一幕。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電影中設置的這幕場景,也曾真實發生于70多年前的淮海戰役中。
1948年11月,為了讓解放軍順利通過不老河,迅速完成對黃百韜兵團的合圍,邳州幾十名青壯年拆掉自家門板,在初冬冰冷的河水中,用肩膀和雙臂架起了一座“人橋”。
敵機在上空盤旋,槍聲、炮聲響成一片,但“人橋”巋然不動。鮮血染紅了河水,將士們含著熱淚迅速從橋面通過。最終,華東野戰軍在碾莊圩全殲黃百韜兵團。
戰爭的較量還未結束,但淮海戰役的勝利,似乎在這一刻就已塵埃落定。
1948年11月6日,總數約60萬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與約80萬的國民黨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臨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進行了空前激烈的鏖戰。
60萬對陣80萬,單從數據上看,似乎國民黨軍更有勝算。可戰爭從來不只是兵力、兵器的四則運算,隨著一組更加宏大的數字加入戰局,勝利的天平注定要向人民解放軍傾斜。
在淮海戰役紀念館支前廳里,存放著一本已經泛黃的日記本。每位游客看見它,幾乎都會停下腳步,俯下身子,注視良久。
這不是一本普通的日記。在它每一頁泛黃的紙張上都詳實地記錄著有關淮海戰役中人民群眾踴躍支前的情況。
這本日記的主人叫劉瑞龍,時任華東野戰軍后勤部部長,他在日記中寫道:“11月11日,濱海支前情況。原定調運糧食6千萬斤,其中麥子2千萬斤,秋糧4千萬斤,自10月底到11月底分3批完成……”
穿越歷史的云煙,這一組組數據不僅展現著支前群眾拋家舍業、踴躍支前的堅毅身影,更暗藏著一支軍隊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密碼。
淮海戰役中,在解放區各級黨政機關團體的組織與發動下,實際支前的民工達543萬人,他們發出“傾家蕩產,支援前線!”的呼聲,將上億公斤的糧食和各種軍用物資運送到前線。同時,又把近10萬名傷員從戰地一線運回后方。

程亞西拿著自己繪制的淮海戰役地圖講述戰斗場景。中國軍網記者倪鵬攝
曾擔任支前擔架運輸營營長的程亞西老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激動地說道:“民工們情愿自己撲在傷員身上掩護,也要保證傷員的安全……他們堅決不吃運送的糧食,寧愿自己餓著肚子,也要把糧食一兩不缺地送到前線戰士們手里。”
時任華東野戰軍第9縱隊73團7連指導員遲浩田回憶:被圍在陳官莊一帶方圓十幾公里內的杜聿明集團,斷水斷糧,饑渴難耐,于是搶掠百姓,宰殺軍馬,甚至挖老鼠洞求食,一副副慘狀難以形容。從12月下旬起,連降幾天大雪,到處白茫茫一片,氣溫驟然下降,溝壑中的國民黨兵,凍餓而死者不計其數。而我軍在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下,糧食、彈藥供應充足,士氣高漲。
60萬完勝80萬,這是一個深深根植于人民、完全依靠于人民而創造出的戰爭奇跡。這樣的奇跡,再一次生動詮釋了人民戰爭的偉力。
淮海戰場上的“小推車”一頭連百姓,一頭連軍隊。它滿載著民意、民心,將物資推到前線,推動了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更推動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將永遠是我軍立于不敗之地的力量源泉。有了這力量,我軍就能成為任何敵寇都難以擊破的銅墻鐵壁。有了黨旗所指、民心所向,人民軍隊就能無往不勝!(記者 李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