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海軍臨沂艦二級軍士長孟凡雨:一名機電老兵的“心靈動力”
月夜,戰艦劃過波光粼粼的海面,全速前行。
甲板下,機艙內,海軍臨沂艦輪機技師孟凡雨和往常一樣,從容堅守在自己的戰位上。
此刻,那熟悉的機電設備轟鳴聲,回蕩耳畔,宛如一曲雄壯的交響樂,刺激著他身體里的每一個神經末梢,讓他處于一種亢奮狀態。
此刻,這常人難以忍耐的噪音,對孟凡雨——這名機電老兵來說,卻是世界上最美妙的聲音之一。因為,這轟鳴聲是驅動雄偉戰艦的澎湃動力,是孟凡雨和心愛的戰艦進行交流的“語言”。
今年,是孟凡雨當機電兵第23年。航行在大海時,他的世界很小——斗室之內,看不到太陽,看不到星空,陪伴他的只有滾燙的機器和回蕩耳畔的鏗鏘之音。
可他的世界,其實很大——跟隨著人民海軍發展的腳步,他從東北的千里沃野走向廣闊的深海大洋,從排水量僅數百噸的小艇走上國產新型戰艦,從在“黃水”里打轉到走向深藍,出訪全球26個國家,航程10多萬海里,連起來可以繞地球好多圈。
已屆不惑之年的孟凡雨有時會望著世界地圖出神,那一個個被標記上紅色五角星的地方,勾勒著他的人生軌跡,也構成了他的人生坐標。在他的“小”世界里,孟凡雨與他的戰友一起,劈波斬浪,助推著中國戰艦走向更“大”的世界。
“從沒想過,從黑土地走出來的我會以這樣的方式看世界”
直到現在,孟凡雨仍時常想起那場在異國他鄉的短暫相遇。
那天交班后,孟凡雨快步回到住艙。此時,臨沂艦的各住艙里已坐滿了人,大家操著不同口音熱切地交談著,并以好奇而崇敬的目光打量著周圍的一切。
見到身著迷彩服的孟凡雨,大家笑著向他點頭致意。來自陌生人的友好問候,讓孟凡雨心里“熱乎乎的”。
孟凡雨拉開抽屜,找出昨天從飯堂帶回的蘋果,用手仔細擦了擦,向另一個艙室走去。
還沒進艙室,一句地道的東北話就飄了出來。孟凡雨微微探身去看,那個說著東北話的中年男人正向周圍人介紹自己。
“兄弟,東北的不?”孟凡雨笑呵呵地問。
“嗯呢!老鄉啊,我哈爾濱的!”中年男人熱情地迎了上來。
孟凡雨一邊把已經有點皺皮的蘋果遞給他,一邊有些不好意思地說:“回家了!吃個蘋果,平平安安。就是這蘋果存放太久,不太好看了。船本來要去補給的,任務太突然了。不過,這味道杠杠的。”幾句東北話,把艙室里的氣氛帶了起來。
就在幾個小時前,孟凡雨的這位東北老鄉被海軍官兵從也門戰火中帶上了祖國的軍艦。
再往前推幾個小時,正在執行第19批亞丁灣護航任務的中國海軍臨沂艦、濰坊艦和微山湖艦接到撤僑命令,調轉航向,全速航行,接同胞回家。
行動迅速,沒有片刻耽誤。
發生在6年前的也門撤僑,至今讓人難以忘懷——
那一次,留在許多人記憶中的,是亞丁港一浪高過一浪的“祖國萬歲”,是女兵郭燕牽著小女孩的手自信走來的溫暖笑容,是時隔3年上映的熱血電影《紅海行動》。
那一次,留在孟凡雨記憶里的,是深夜時分響起的戰斗警報,是靠港依舊不停轉的裝備轟鳴,是每一個值班電話響起后他回答的“動力沒問題”,是看到同胞安全登艦后有說有笑的欣慰。
臨沂艦在撤僑行動中成為海軍戰艦中的“明星艦”。但對孟凡雨和臨沂艦上的每名官兵來說,他們并不期待擁有這樣的“高光時刻”,因為這意味著同胞正處于危險之中。
孟凡雨也從未想過,當初只想“上一條大船,闖一次大洋”的自己,竟會有這樣的經歷。而他的人生航跡遠不止于此,隨著中國海軍戰艦航跡的延伸,他還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
2013年,孟凡雨隨海軍鹽城艦執行亞丁灣護航任務。途中,護航編隊接上級命令,為銷毀敘利亞化學武器提供海上護航。正靠泊在塞浦路斯利馬索爾港的鹽城艦需要連夜奔赴任務海區。
海運護航任務的號令,在那一天凌晨下達。如墨夜色中,鹽城艦安全離港,并在4小時后抵達敘利亞領海外集結點。
那次護航任務順利完成,孟凡雨卻陷入沉思:“從沒想過,從黑土地走出來的我,會以這樣的方式看世界。”那是孟凡雨第一次親眼看到現實中被戰火摧毀的城市,覺得戰爭離自己如此之近。
就在完成也門撤僑任務的幾個月后,一張敘利亞難民兒童陳尸海灘的照片刷爆全球互聯網。望著照片中那個逝去的幼小生命,孟凡雨哽咽了。
那一晚,敘利亞戰火中的斷壁殘垣、也門撤僑時同胞的激動淚水交織在孟凡雨的夢境中。猛然醒來,孟凡雨用手搓搓臉,穿上作訓服來到主機艙室。聽著熟悉的“裝備交響曲”,他的心神逐漸安定。拍拍正在高速運轉的主機,孟凡雨又一次感受到肩頭責任之重。
“只有真正經歷了戰火,才知道和平有多么可貴。”電話里,孟凡雨的聲音混合著輕柔的海風傳來,“我很慶幸,我只是看到戰火,而沒有實際經歷。不過,如果有一天真的需要,我們也會像撤僑那天一樣,把同胞緊緊護在我們身后!”
“從小艇到大艦,我和人民海軍一起成長”

海軍臨沂艦輪機技師孟凡雨檢修設備。黃達煒攝
晚飯過后,臨沂艦“龍骨講壇”又一次開講了。這是臨沂艦官兵在艦上開展的特色活動——戰友們講自己和身邊戰友的故事,以此激勵人、鼓舞人,讓每個人都爭當臨沂艦堅實的“龍骨”。
今天的主講人,是孟凡雨。
在臨沂艦許多年輕官兵眼中,孟凡雨的人生經歷就像一部勵志劇——中學畢業參軍入伍,從小艇走上大艦,一路成長為海軍二級軍士長。
孟凡雨并不覺得自己有何特別之處,只是覺得一路走來無比幸運。沉思片刻,他以十分鄭重的語氣說:“從小艇到大艦,我和人民海軍一起成長。這可能就是我和我們這一代水兵的幸運之處。”
“年輕的水兵,頭枕著波濤……”1998年,聽著《軍港之夜》,孟凡雨走進軍營。帥氣的水兵服,陣陣的波濤聲,讓年輕的孟凡雨對大海充滿向往。很快,孟凡雨的向往就“被大海狠狠拍在了沙灘上”——
新兵海訓,孟凡雨自告奮勇游最長距離。他一個猛子扎下去后,寧靜的海面變得兇猛,暗流讓人心慌不已。新訓結束,孟凡雨踏上登陸艇,從旅順航渡至青島。平日里被大家視若珍寶的面包火腿腸,在出發后半小時全都被吐了個干干凈凈,一股難聞的氣味在艇里散也散不開。那一刻,暈船的孟凡雨“恨不得跳進大海”。
“大海真是給我上了一課。”孟凡雨說。真正的考驗,從他被分到一艘排水量僅100多噸的運輸艇開始。
停泊在碼頭上,運輸艇隨著海浪起起伏伏,與旁邊的大軍艦相比,渺小得宛若一枚被沖上沙灘的貝殼。他多么羨慕那些能隨大軍艦出海的戰友。
巨大的心理落差讓孟凡雨失眠了。
“年輕的水兵,頭枕著波濤。可這么大的差距,睡夢里哪能露出甜美的微笑啊?”回想起多年前的往事,孟凡雨自嘲道,“但轉念一想,干啥都是干,干好也是一天,干不好也是一天。咱既然來了,就得對得起父母,對得起部隊。”
就這樣,孟凡雨正式開啟了海上軍旅人生。轉折出現在2002年。那一年,軍校學習歸來的孟凡雨從運輸艇調到了一艘排水量500多噸的拖船。
從100多噸到500多噸,這是排水量的提升,也是孟凡雨的人生越過的“第一個山丘”——整整8年,孟凡雨航行在一條鮮為人知的航線上。
在那艘并不大的拖船上,孟凡雨接送過上千噸的軍艦,也援助過上萬噸的貨輪,專業越干越熟練,越干越精湛。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孟凡雨用袁枚的《苔》概括過往的經歷。在他將這份職業當成一份事業熱愛并經營時,他的人生軌跡又一次發生轉變。
2012年7月28日,孟凡雨正式加入海軍煙臺艦。接下來的日子里,他隨鹽城艦護航、隨臨沂艦撤僑……闖大洋,看世界,那個早已被他深藏在心底的夢想,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實現了。
孟凡雨喜歡看網上關于海軍的內容,尤其喜歡網友點贊中國海軍戰艦的相關評論。
航母遼寧艦比臨沂艦早入列3個月。每次遼寧艦出航,幾乎都有臨沂艦伴隨左右保駕護航。很多網友將臨沂艦稱為航母遼寧艦的“帶刀侍衛”。
2018年4月,臨沂艦作為航母編隊中的一員,在南海海域參加閱兵。隨后,編隊奔赴西太平洋某海域,開展跨海區高強度實戰化訓練。
孟凡雨在自己的戰位上,見證并親歷了這場海面、空中、水下立體多維的聯合演練。
“我之所以能成長為現在的我,是因為趕上了中國海軍發展的好時代。”孟凡雨說。
“那你現在還暈船嗎?”記者問。
“暈!”孟凡雨沒有絲毫猶豫,“不過我有克服暈船的訣竅,就是心臟不隨浪涌動。只要把全部精力放在崗位上,就能減輕暈船,直到成為習慣。再說,有那么多年輕人看著你呢!我也是這么看著我的班長一步步成長起來的。”
著名地理學家侯仁之曾說過,一個青年能在30歲以前抓住值得獻身的事業,這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
站在臨沂艦后甲板吹著海風,孟凡雨覺得,自己真幸福。
“腳步走得越遠,心離家越近”
在那篇名為《如果解放軍也發“旅行地圖”》的推文中,配著一張世界地圖,一名海軍老兵在上面打了3個大字:全去過。一名水兵自豪地聲稱:“借我人民海軍的光,除了底下白色的那個洲,全去過。”
孟凡雨將這張很“凡爾賽”的圖保存下來,發給記者,并笑呵呵地說:“我和這位戰友的經歷差不多!”
在臨沂艦主通道里,有一面鑲滿紀念牌的墻壁。紀念牌是臨沂艦出訪交流和參加多國海上聯演時,各國海軍贈送的紀念品,官兵們稱這面墻為“友誼之角”。這里,也是孟凡雨的兒子和女兒每次上艦看爸爸時最愛去的地方。
“現在,13歲的兒子已經像個小老師一樣,能給4歲的妹妹講出好些紀念牌的來歷。”孟凡雨頗為驕傲地說。
回到家里,孟凡雨也愛帶著一雙兒女站在世界地圖前,給孩子們講自己到過的地方、見過的風景,以及他和戰友們的故事。
“以前不知道這些地方在哪里,總覺得世界廣闊無邊。現在不僅知道、去過這些地方,還了解他們的風土人情,就覺得整個世界都可以濃縮在一張海圖里。”孟凡雨說。
在孟凡雨見過的無數美麗風景中,最讓他無法忘懷的,是出訪異國時的一幕幕。早早等在碼頭的中國同胞揮舞著國旗,高唱著《歌唱祖國》,每一個音符都充滿力量。最讓他感慨萬千的,是那些年事已高卻仍堅持登上這方“流動國土”的華僑老人。他們總是眼含熱淚,輕撫甲板,感情就像輕撫故土般熾熱。
在孟凡雨的記憶相冊里,還珍藏著這樣的畫面——
沃野千里的黑土地,一對中年夫妻一路小跑來到村里小學。
“叔、嬸兒,來信了?”一名老師見到夫妻倆,笑著問。
中年婦女點點頭,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爹,媽,你們好!兒子現在在青島給你們寫信……”老師一字一句讀著信上的內容。
讀完,老師將信件遞給他們。婦女接過信紙,用手輕輕撫摸,仿佛撫摸著兒子的臉龐。
“老師,我和他爹識字不多,還是得麻煩你幫我們給凡雨回個信。你看看說點啥好呢?”
老師思考片刻,說:“就讓他在部隊好好干!”
這如電影般的情節,真實發生在孟凡雨身上。那年他休假回家,這位小學語文老師回憶了當年這個事。
這個場景深深印刻進孟凡雨的腦海,那封家書也一直被他珍藏在工作筆記本里。
那年,孟凡雨隨臨沂艦到訪克羅地亞。外出時,孟凡雨選了一張印有克羅地亞自然風光的明信片寄給東北老家的父母。
他的父母并不知道克羅地亞到底在地球的哪里。可孟凡雨想讓父母知道無論自己在哪里,心里都記掛著家,一如多年來,父母也記掛著他一樣。
“腳步走得越遠,心離家越近。”孟凡雨感慨道。
每一次出訪,孟凡雨總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何為“國”、何為“家”。
“這就是來自五星紅旗的強大凝聚力,讓人無論走到哪里都可以驕傲地挺直腰桿,讓人無論遇到多大困難,都知道國家在背后為咱撐腰。”孟凡雨激動地說。
和孟凡雨一樣,我們總是通過或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感受著國與家的關系,體會著“國家”這個普通卻又宏大的詞匯的含義。當我們把目光聚焦到孟凡雨這樣的普通士兵的“工筆畫”時,往往可以看到關于國家的“大寫意”。
孟凡雨用“沒什么大的志向”形容最初的自己。但現在,他知道:“無論是小艇還是大艦,祖國發展的方向就是艦艇的航向,艦艇的航向就是自己的方向。”
把心放在艦上
■孟凡雨
擰緊最后一顆新更換的螺絲釘,抹一把汗,走出機艙,海風撲打在我的臉上,咸濕溫熱。閉上眼睛,海浪敲擊岸壁,砰砰如鼓敲擊著我的心房。
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我已經入伍第23個年頭了。
記者問我:“老班長,8年后您將面臨退役。如果給8年后的自己寫封信,您會說些什么?”
說實話,這么遠的事,還真沒想過。但我常常問自己,在我離開部隊,離開艦艇的時候,作為軍士長,我能給這條艦、這個崗位留下些什么?
都說高級士官是艦艇的“龍骨”,但“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一個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如何把我們積累的一些經驗,變成具象化的、可操作的、很直觀的方法和步驟?這是我的責任,也是軍士長應該做的。
這些年在機艙摸爬滾打,很平凡、很枯燥。機器的每一個部件我和戰友們都去摸過、感受過、總結過。什么地方容易出故障?哪里是薄弱環節?如何高效解決問題?我們改進維修方法,完善運營機理,總結了百余項裝備優化建議,努力向“人與裝備的最佳結合”靠攏,再把這些實踐經驗教給年輕的戰友們。
這些年,我帶出的兵,有的在航母服役,有的充實到各型驅護艦。他們中很多人已經成長為骨干,也會有更多的人超越我。我常說,自己羨慕他們恰逢海軍加快推進戰略轉型、蓬勃發展的好時代,未來所處的舞臺也比我現在要大得多,實現自己理想抱負的機會也多得多。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是,每一個人都要把使命放在心上,把心放在艦上,沉下心好好學習,踏踏實實工作,帶出過硬隊伍,保障好每一次出海遠航。
士官尤其是高級士官,是走在改革強軍最前列的戰士,是引領和帶領其他水兵的“頂梁柱”“壓艙石”。未來,海軍對士官能力素質要求更高更多元。我曾經和一些外國海軍的軍士長面對面交流座談,他們展現給我的,是舉手投足間的高度自信。我堅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人民海軍的士官們在國際舞臺上,一定會展現出中國特色的專業化和國際范兒。
“善于創新,勇于超越,努力把人民海軍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軍。”這需要一代人接一代人不懈努力,而我愿意做一朵小小浪花,用我的全部力量托舉起更多的年輕水兵。
也許,8年后,我離開了艦艇,那時我會給戰友們留下我積累的經驗和最真摯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