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國防教育日丨在抗戰家書中重溫那難以忘卻的家國記憶
愛國人士所畫的《時局圖》,形象揭露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
回想起那些山河破碎的畫面
依舊讓人扼腕嘆息
國無防不立,民無防不安。
無論是中國近代百余年的屈辱苦難,
還是其他炮火之下國家的斷壁殘垣,
都時刻警醒著我們國防事業的重要性。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規定,每年9月的第三個星期六為全民國防教育日。
今天,是第20個全民國防教育日。昨日紀念“九一八”的警報聲猶在耳畔回響,今天全國各地再度響起防空警報。雙重交響之下,愈發彰顯出國防之重。
這是9月18日拍攝的勿忘“九一八”撞鐘鳴警儀式現場。當日是“九一八”事變89周年紀念日,勿忘“九一八”撞鐘鳴警儀式在遼寧省沈陽市“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殘歷碑廣場舉行。上午9時18分,沈陽市上空響起勿忘“九一八”的防空警報,以此銘記歷史。新華社發
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
1935年創作的《松花江上》,哀婉地唱出了當時東北民眾的悲慘遭遇和中國人民對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的痛恨之情。
經過14年艱苦卓絕的斗爭,我們最終以傷亡3500萬軍民的巨大犧牲換來了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開啟了中華民族鳳凰涅槃的新征程。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今天,讓我們一起穿越歷史的硝煙,細細品讀英烈們于戰火中書寫的家書,觸摸那份滾燙的家國情懷。
吉鴻昌
吉鴻昌致妻書(1934年11月24日)
“夫今死矣!是為時代而犧牲。人終有死,我死您也不必過傷悲?!?/p>
1934年11月24日,抗日名將吉鴻昌在北平陸軍監獄就義前,給妻子胡紅霞留下一封訣別信。
短短一句話,將吉鴻昌為爭取民族解放、實現革命理想,舍身報國、視死如歸的革命豪情體現的淋漓盡致。國之不存,何以為家?正是因為清楚有國才有家,吉鴻昌才能在死亡面前如此坦然。壯志未酬身先死,英雄精神貫長虹。吉鴻昌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為民族解放而九死無悔的英雄壯歌。
趙一曼與兒子陳掖賢
“母親對于你沒有能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反滿抗日的斗爭,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p>
“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p>
趙一曼致子書(1936年8月2日)
1936年8月2日,在被日寇押往珠河的火車上,趙一曼寫下給兒子陳掖賢的遺書。兒子未滿三歲時,趙一曼就被派往東北抗日,從此音訊杳無,只留下一張合影。身為母親,她免不了對孩子依依不舍,但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在民族危難之際,她挺身而出不屈抗爭,直至英勇就義,用實際行動對兒子進行了最深刻、最生動的教育。
沈爾七
“兒為了革命——抗日救國,多年未寄分文到家,致母親生活更苦,心殊不安。惟今如不抗日救國,民眾將永無翻身之日,故兒愿犧牲一切奮斗到底?!?/p>
1938年5月17日,沈爾七于在皖南給母親的回信。1938年3月,沈爾七率菲律賓華僑歸國抗日義勇隊,隨新四軍第2支隊到達皖南軍部。在抗日烽火中,他無暇返家省親。晉江鄉下的母親十分掛念兒子,寫信探詢在前線的沈爾七,并告知“家中甚然困苦”。因此,沈爾七向母親表達了自己內心的歉意與愧疚。同時,沈爾七向母親講明民族大義,表明自己抗戰到底的決心。沈爾七犧牲小家為大家,充分展現出他的革命赤誠。
彭林初致母書(1939年6月15日)
“敘到哥哥之事,為國出力,為祖國求自由,盡忠衛國保民,此事是大的事業。國難之際,最光榮的犧牲很有價值。哥哥身體性命犧牲,但他的雄壯之勇氣還是存在著?!?/p>
1939年6月15日,八路軍戰士彭林初在山西臨縣參加整訓時,寫給母親一封家信。全民族抗戰爆發后,彭林初隨部隊在河北、山西之間輾轉作戰,兩年沒有得到家中消息。參加部隊整訓時,彭林初終于收到了久違的家信,卻得知哥哥已經犧牲的噩耗。彭林初在回信中強忍悲痛寬慰母親。滿懷國恨家仇的彭林初,繼續投入民族解放的事業中,直至英勇犧牲。
金方昌
金方昌致兄書(1940年12月2日)
“我在牢獄是向這些罪人工作著,我沒有想過我再會活,也決不會活,我只有死。不過,我在死前一分鐘,都要為無產階級工作。”
1940年12月2日,金方昌借著月光,在獄中用鉛筆頭在紙煙盒上給哥哥們寫下絕筆信。金方昌14歲參加革命,19歲英勇就義。在獄中,金方昌堅持向同獄難友和獄卒們宣傳抗日救國道理。敵人砍掉他一只胳膊,挖去他一只眼睛,他用剩下的手指蘸著眼睛里流出的滴滴鮮血,在監獄的墻壁上寫下:“嚴刑利誘奈何我,頷首流淚非丈夫。”表現出一個革命者頭可斷、血可流,理想信念不可丟的高尚情操。在絕筆信中,金方昌希望哥哥們完成自己的遺志,把本家子弟“培養成無產階級的革命戰士”,“能堅決為無產階級革命奮斗到最后勝利的時候”,“能在快樂的幸福的共產主義里生活”。
正是千千萬萬如金方昌一樣為了民族解放前仆后繼的革命烈士,才換來我們今天安寧幸福的生活。
這一封封家書,帶我們重回那段鐵血丹心、激越豪邁的烽火歲月,走近那些至情至性、以國為家的抗戰英靈。
這一封封家書,既是抗日英雄舍家救國的正氣書,亦是以史為鑒的警世洪鐘。
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沿著英烈的足跡,我們更須激發使命擔當,砥礪家國情懷,關心國防、熱愛國防,軍民同心共筑堅不可摧的全民國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