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太行,座座山峰皆豐碑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抗日戰爭無疑是一部全民族抗擊外來侵略的恢宏史詩。1937年,日本悍然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毅然肩負起歷史使命,奔赴華北抗日前線,在太行山上點燃抗日烽火。
千山萬壑,鐵壁銅墻。太行山上,八路軍指戰員和廣大人民群眾浴血奮戰、英勇殺敵,取得了對敵斗爭的偉大勝利,孕育了“不怕犧牲、不畏艱險,百折不撓、艱苦奮斗,萬眾一心、敢于勝利,英勇奮斗、無私奉獻”的太行精神。抗日戰爭艱苦環境中所產生和形成的精神財富,必將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動力。
——編者
巍巍太行,雄踞華北,俯瞰中原,史稱“天下之脊”。83年前,這里硝煙彌漫、殺聲震天。八路軍總部轉戰太行、運籌帷幄,帶領軍民同仇敵愾、共赴國難。
“扼太行者扼天下。”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之際,筆者再次走進太行山,回望太行山,看到那千山萬壑的壯麗風光,看到那鐵壁銅墻的雄奇景象,耳邊仿佛響起抗日戰場隆隆的炮聲,眼前似乎躍動著八路軍將士英勇殺敵的身影,中國軍民團結一心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歷史畫卷徐徐鋪展開來……
挺進敵后,鋼刀插入敵胸膛
七七事變后,日本侵略者從北平瘋狂南犯,狂言“3個月滅亡中國”。
“到敵人后方去,把鬼子消滅盡。”民族危亡時刻,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英勇的八路軍將士東渡黃河,揮師華北,廣泛開展敵后游擊戰,猶如一把把鋼刀插入敵人的胸膛。
縱貫南北的太行山脈,峭壁如林,層巒疊嶂,自古就被視為兵家要地。1938年2月,八路軍總部和129師向晉東南挺進,開辟了以太行、太岳山脈為依托的晉冀豫邊抗日根據地。從此,太行山成為華北敵后抗日根據地的腹心地區,抗日烽火很快在這里燃燒起來。
1939年7月,面對八路軍的不斷打擊,日軍開始對晉東南地區發動圍攻,妄圖消滅八路軍,摧毀抗日根據地。為避開日軍主力,7月6日,八路軍總部由山西潞城北村出發,沿濁漳河流域向西北方向的崇山峻嶺轉移。
經過輾轉行軍,7月15日,八路軍總部轉移隊伍穿過日軍重重包圍,從上黨盆地來到太行山巔的山西省武鄉縣蟠龍鎮磚壁村。
到達磚壁村已是深夜,為不驚動老鄉,部隊就在附近的一座破廟旁露營。第二天,戰士們把廟宇簡單整修了一下,八路軍總部才搬了進去。
從武鄉縣城出發,筆者在山道上蜿蜒前行近兩個小時,終于抵達溝深坡陡的磚壁村。進入村子,到處可見有關八路軍的標語、塑像和舊址,仿佛一下子穿越回當年的抗戰歲月。雖然時間已過去80多年,戰爭的痕跡已經模糊,但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抗戰精神早已成為這個村莊的靈魂。
在磚壁村八路軍總部舊址內,彭德懷當年栽下的榆樹,如今已長成挺拔聳立的參天大樹。樹下就是他當年住過的屋子,屋內陳設簡陋,一張方桌、兩把椅子、一張大炕幾乎是全部的家當。
八路軍總部作戰室內,八路軍將領們使用過的物件陳列其中,巨幅作戰地圖貼滿墻面。
“佇馬太行側,十月雪飛白。戰士仍衣單,夜夜殺倭賊。”1939年冬天的一個大雪之夜,朱德在昏黃油燈下,寫下了這首《寄語蜀中父老》。這一著名詩篇,迅速成為響徹中華大地的時代風雷,持續鼓舞著八路軍將士英勇殺敵、保家衛國。
1940年,日本妄圖迅速結束在中國的戰事,全面加強對中國的經濟封鎖、軍事進攻和政治誘降。國民政府的抗日意志產生動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岌岌可危,中國進入“空前投降危險與空前抗戰困難的時期”。八路軍總部決定在敵后主動發起意在破襲日軍“囚籠政策”的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是全民族抗戰以來,八路軍在華北發動的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略性進攻戰役,這場戰役如一記重拳,擊穿了“亡國論”的惶恐,打開了抗戰的新局面。
作為百團大戰的指揮部,磚壁村從此永載史冊。誰能想到,當年就是在這崇山峻嶺間臥虎藏龍,埋伏下千軍萬馬;就是在這千山萬壑中設下天羅地網,套住了窮兇極惡的日本侵略者。
敵后抗戰8年間,八路軍總部先后轉戰晉東北、晉西南、晉東南35個縣、82個村、行程4000余里。五臺縣南茹村、潞城縣北村、武鄉縣磚壁村和王家峪村、遼縣(今左權縣)武軍寺和麻田鎮先后成為八路軍總部駐扎地。這些太行山深處籍籍無名的小村莊,一時間成為指揮華北敵后抗戰的“神經中樞”,從這里發出的一道道號令產生了排山倒海的力量。
首戰平型關、設伏雁門關、奇襲陽明堡……八路軍對日軍的進攻和“掃蕩”進行了堅決的回擊和有力的打擊,鉗制和殲滅了日軍大量兵力。巍巍太行見證了一場場戰斗勝利和一次次流血犧牲,也見證了抗日根據地軍民團結一心、抗戰到底的信心和決心。
烽火當年,山河盡染英雄血
太行山是紅色的山,英雄的山。
這里是八路軍的故鄉、子弟兵的搖籃,經歷了抗戰中最艱難的歲月,留下了深沉而厚重的英雄印記。
百團大戰后,日軍加緊對八路軍和根據地進行“掃蕩”。1940年10月28日,盤踞在山西沁縣的日軍第36師團岡崎大隊,竄至距磚壁村只有十多公里的關家垴附近。彭德懷得到消息后,立即下令集中八路軍在武鄉的主力部隊殲滅日軍。29日晚,他趕往距關家垴僅3公里的石門村,指揮部隊于30日凌晨發起總攻。
雙方鏖戰3天3夜,我軍發起十余次猛攻,日軍不斷增援,并調集10余架飛機參戰。在殲敵400余人后,彭德懷下令撤出戰斗。
作為關家垴戰斗的親歷者和指揮者,陳賡后來回憶:“這次戰斗告訴敵人,太行山并不是無人之境,可以由他大搖大擺、橫沖直撞的。”關家垴戰斗雖然只是百團大戰2170余次戰斗中的一次,卻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在關家垴山頂平地的最北端,一座鐫刻著“烈士之血革命之花”白底紅字的紀念碑格外莊嚴肅穆。碑后,有一個合葬革命烈士的墓冢,紀念碑上刻著134名烈士的英名,墓冢里還有許多英烈都沒有留下姓名。在民族危難之際,無數沒有留下姓名的烈士迸發出來的勇猛與血性、堅忍與無畏,為抗戰史冊鋪上了壯烈的底色。
1942年5月,日軍對太行抗日根據地進行“鐵壁合圍”,妄圖合擊八路軍總部和主力部隊,形勢十分嚴峻。24日晚,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機關連夜突圍。25日,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在掩護后方機關突圍時,不幸頭部中彈,犧牲時年僅37歲。
八路軍將士英勇奮戰,無數先烈血灑太行。據不完全統計,敵后抗戰8年間,晉綏軍區指戰員犧牲1.3萬多人,晉察冀軍區指戰員犧牲7.1萬多人,晉冀魯豫邊區的太行區和太岳區將士犧牲1.3萬多人。在一次次戰役戰斗中,太行軍民以“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的血性豪氣,展現出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鼓舞了全體中華兒女堅持抗戰的昂揚斗志。
回望歷史、緬懷英烈,一種激越而又凝重的情愫始終在心中涌動。愿每一位偉大的英雄與先烈,在后人的守護下,永享無上榮光。
軍民團結,試看天下誰能敵
1938年5月,毛澤東同志發表《論持久戰》,并精辟指出:“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8年敵后抗戰,太行山上始終高揚的獵獵戰旗、軍民同心匯聚的抗日洪流,為這一真理寫下了生動注解。
反“掃蕩”作戰和反“蠶食”斗爭中,太行軍民創造出許多戰術,如伏擊戰、麻雀戰、破襲戰、圍困戰、窯洞戰、地雷戰等,使敵人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在整個太行山區,“村村像軍營,人人都是兵,抗日根據地,一片練武聲”,呈現出“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的動人場面。
在一次反“掃蕩”轉移中,有位叫李果蘭的婦女抱著八路軍的孩子躲在山中一個巖洞里。孩子一聲啼哭,招來了日本鬼子。幸好那是個拐彎的巖洞,鬼子的刺刀沒有觸到李果蘭和孩子,但李果蘭的父母卻被鬼子抓住,推下絕壁活活摔死。
偉大的太行母親,柔弱的身軀迸發出堅強的力量。這正是中華民族全民抗戰、共赴國難、團結御侮、生死與共的生動寫照。
可以說,太行山的每一座山峰都是一座紀念碑,每一座紀念碑都有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
在麻田八路軍總部紀念館,有一塊狀似古代令牌的扁長石板,上面雕著花紋。原來,八路軍初進太行山時,被反動宣傳誤導的老百姓紛紛躲進山里。八路軍看到一些鄉親來不及收糧食,就用石頭制作了“糧食印”,蓋在百姓家的糧食上,進村之后秋毫無犯。小小“糧食印”,將“八路軍”3個字深深烙在了太行人民的心中。
“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敵后抗戰8年間,太行軍民打退日偽軍一次次的瘋狂進攻,開辟了抗日根據地中最大的晉冀魯豫解放區,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到1945年抗戰勝利時,抗日根據地發展到19塊,整個解放區人口近1億。八路軍由出征抗戰伊始的4萬余人發展到102萬之多,成為一支強大的人民武裝力量。
歷史已經證明并將繼續證明,與人民站在一起,凝聚起萬眾一心的力量,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是跨越千溝萬壑、戰勝千難萬險的勝利源泉。
1940年5月,朱德受命離開八路軍總部,他回望巍巍太行,不禁思緒萬千,寫下一首氣壯山河的《出太行》:“群峰壁立太行頭,天險黃河一望收。兩岸烽煙紅似火,此行當可慰同仇。”
歲月流轉,換了人間。太行山猶如一首氣勢磅礴的交響曲,每每聆聽,總難抑制澎湃的心潮;太行山更像一座永垂不朽的豐碑,面對它的崇高與巍峨,我們油然而生景仰與敬意。(危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