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在线视频www_一区二区三区国产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91_四虎在线精品

當前位置:首頁 > 國防科普

戰歌《團結就是力量》來自同名抗日歌劇

“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比鐵還硬,比鋼還強,朝著法西斯蒂開火,讓一切不民主的制度死亡……”72年前,這首響遏行云的戰歌,傳遍燃燒著抗日烽火的祖國大地,時經七十余年傳唱至今,那激昂的旋律伴著充滿斗志的歌詞依舊雄壯有力地響徹耳邊,然而人們在高唱它的時候,卻很少知道他的曲作者盧肅,也很少知道這首歌的來歷——

盧肅

行軍創作,日寇子彈打穿他的軍用水壺

盧肅(1917-2004),原名盧方平,生于江蘇徐州的一個中醫世家。他自幼酷愛音樂,對流行于家鄉的民間戲曲、民間音樂有廣泛的接觸。讀書期間,接連發生的“九·一八”“八·一三”事件,對他心靈震動極大,于是他決定投身反日的愛國學生運動,尋求抗日救國的道路。1938年,盧肅參加了北平學生移動劇團。在中共地下黨的領導下,他們趁著西區慰問演出的機會,幾經輾轉來到了延安,進入了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學習。

延安魯藝——讓盧肅走上了專業音樂道路。在那里他師從冼星海,并學習作曲和指揮,1939年,他成為魯藝的一名音樂教員。之后,他隨延安院校深入敵后方晉察冀邊區辦學(華北聯合大學)。從延安到河北平山,這支文化縱隊行軍2500里,山高路險,闖過敵人槍林彈雨和道道封鎖,途中遭到日軍襲擊,子彈打穿了他的軍用水壺,他幸免于難。長途跋涉中,他作詞譜曲寫下了自己的處女作《古道行軍》。歌中唱道:“高原古道,涂著英雄的血汗,年輕的歌聲,滋潤著田園。跨過激流,越過高山,為救民族危亡,不怕一切艱險。沖到敵后方,開展游擊戰……”這首進行曲,一經譜出立即在青年中傳唱開來。

1939年,盧肅赴晉察冀根據地邊區任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音樂系主任,在晉察冀根據地期間,他一邊從事教學,一邊譜寫了大量的抗戰作品,有大合唱、歌劇和許多群眾歌曲,像《華北人民進行曲》《春耕大合唱》《毛澤東之歌》等都在群眾中廣泛流傳。“‘聯大’是一所學校,也是一支邊學習、邊生產、邊宣傳、邊戰斗的游擊隊,全部學員都生活在農村,與群眾同吃在一個鍋里,睡在一鋪炕上,環境非常艱苦。”盧喬說,父親在世的時候每每回憶起這段生活,總是情不自禁地傷心,“他常說,‘我自己遭受的這些苦難根本算不了什么,但是只要一想到老百姓遭受的罪我就忍不住難受’。”回憶起那段艱難的歲月,盧喬深有感觸,她回憶道,“雖然那個時候我還沒出生,但是聽著母親講述,真的是血腥、殘酷的。有一次我們部隊被打散了,我的母親和其他戰友被日軍包圍在白洋淀,因為他們都穿上老百姓的衣服無法識別,狡猾的鬼子使出一條毒計,把不會說當地話的人全部用刺刀挑死了。由于母親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所以才僥幸逃過這一劫。但是她親眼看見自己的戰友死于鬼子的刺刀下……”妻子險些喪命,也讓盧肅深切地感受到,只有全中國人民站起來共同抵抗才能打敗日寇侵略者,就是在這段艱難的歲月里,他創作出了那首傳唱至今的《團結就是力量》。

盧肅、妻子管林與孩子在延安魯藝時的照片。

延安時的樂隊,二排右三大提琴后面手持黑管者為盧肅。

《團結就是力量》是為反“掃蕩”而作

1942年開始,敵后抗日根據地處于戰斗最緊張、最殘酷,也是“黎明前的黑暗”的最困難時期。為了反對日寇到邊區搶糧,實行“殺光、燒光、搶光”“三光”掃蕩政策,西北戰地服務團根據邊區總的部署組成了兩個隊,深入到河北平山和山西繁峙的廣大農村地區參加斗爭,當時剛到西北戰地服務團不久的盧肅跟著平山隊來到黃泥縣。西北戰地服務團平山隊為了配合保衛麥收、對敵搶糧的任務,需要在當地一天一個村進行巡回演出和宣傳工作,他們白天工作,晚上參加當地的減租減息斗爭。1943年,廣大農民為了爭取自己的合法權利,奮起斗爭,產生了巨大力量,這給了盧肅很大的啟示。“為了配合這場戰斗,團里的牧虹同志找到了我父親,兩人決定在三四天的時間里,突擊創作一個小型歌劇,名字就叫做《團結就是力量》。當牧虹寫完了這個小歌劇的時候,覺得總體效果還不錯,就是結尾缺了點什么,于是就決定寫一個結尾的曲子,牧虹寫完了詞之后拿給我父親,我父親不一會兒就把這個曲子寫出來了。”盧喬說道。

當時沒有舞臺,歌劇演到結尾時,演職人員都跑到場地中間,大家互相挽著臂膀共同唱著這首歌。演出結束后,這首歌就不脛而走,從解放區傳到國統區,最后傳遍全國。“這個歌劇雖然很簡單,但是這首《團結就是力量》的影響卻是非常大的,大到我父親都沒想到,它能傳得這么快,這么廣。這首《團結就是力量》之所以到今天依然久唱不衰,是因為它唱出中華民族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心聲,為世界法西斯罪惡勢力敲響了喪鐘。”盧喬義正言辭地說。

1943年街頭歌劇《團結就是力量》劇照。

歌曲在白色恐怖下秘密流傳

1945年抗日戰爭宣告勝利,在接下來的解放戰爭中,盧肅又從華北地區進軍到北平城外。在和平解放北平的過程中,有一天,他在清華大學突然聽到了學生們在唱《團結就是力量》。“當時我父親很驚訝,他也不知道這支歌是怎么傳到北平學生中來的,學生也不知道誰是這支歌的作者。據說,在國民黨統治區域秘密流傳的歌篇上也沒有作者的署名,但是這支歌表達了革命青年的心聲,他們在游行示威中挽起臂膀,高唱著《團結就是力量》,迎著國民黨軍警的水龍、刺刀沖鋒。《團結就是力量》的歌聲把人們的斗志豪情凝結成了鋼鐵。”盧喬回憶道。

《團結就是力量》的音樂不但鏗鏘有力,而且曲調流暢,色彩鮮明,容易上口。接連向上的六度大跳進不但形成了這支歌曲的特殊風格,又充分運用了五聲音階的素材,使作品具有濃烈的中華民族音樂風格。“《團結就是力量》在音樂上繼承了民族音樂的優秀遺產,吸收了外國近代音樂的藝術成就。所以它不但沖破黑暗勢力的重壓,迅速流傳,而且經受了時間的考驗久唱不衰。從解放戰爭起,《團結就是力量》不但在北平唱,在重慶唱,在昆明也唱。人們把它當成是一首全國的民族運動戰歌。”盧喬激動地說。

直到1950年中國人民唱片廠邀請中國兒童劇院錄制這支歌時,才正式認定它是牧虹、盧肅的作品。在那次錄音時,由盧肅本人訂正了曲譜在秘密流傳中形成的訛錯。“后來,中國革命博物館在收藏的文物中發現了《團結就是力量》的油印本,他們請我父親來鑒定,我父親驚奇地發現那本《團結就是力量》的歌本沒有作者姓名,而且歌曲還是印在一本油印的賬冊里面的。可見它是在白色恐怖的環境下冒著風險秘密流傳的。”

每當國家危難這首歌就會響起

“我父親寫了不少作品,其他一些作品也曾在全國或一些地區流傳過。這首《團結就是力量》之所以在今天依舊有著巨大的影響力,是因為它的歌詞它的旋律充滿了正能量,在民族危亡的時候可以鼓舞人民的士氣。所以這首歌不但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后來的解放戰爭中也成為了‘反內戰、反饑餓、反獨裁’的有力武器,在建國之后,每當人們遇到困難的時候,這首歌總會響起。”

1998年洪水來襲,當時松花江、長江、嫩江紛紛告急,很多領導都上了一線,鼓舞那些抗洪搶險官兵的士氣。“當時長江口舉行了一個抗洪晚會,當天晚會的主持人朱軍后來告訴我,那天中央來了密電,說如果長江口堵住了,晚會就繼續進行,如果一旦決堤,晚會的所有節目都得停下來,大家齊唱《團結就是力量》為前線的抗洪人員打氣。”盧喬回憶說。

“父親這個人就像他寫的這首《團結就是力量》一樣,簡單質樸,但卻是那樣的堅強,文革時期我父親曾被扣上‘三反’分子的帽子,在接受改造的日子里,我們都擔心父親活不下去了,有一次我悄悄地來到父親‘改造地’看他,屋子里四壁徒墻,唯獨窗臺上的一個裝打火石的塑料袋吸引了我的注意,袋子上面放了半截土,土里竟然種著一棵小瓦松,當時我頓時就明白了,父親的生命就像這棵瓦松一樣,不論在多么艱難的歲月里,都是那樣的頑強,對生活充滿了斗志。他的人生就像這首歌曲一樣,時時刻刻地教育著我們,在困境中堅強,在絕望之中尋找希望。”

編輯:倪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