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解放軍最早的儀仗隊
資料圖
我軍最早組建的儀仗隊,不是在新中國成立后的首都北京,而是在解放戰(zhàn)爭初期的延安。
1945年12月,馬歇爾以美國總統(tǒng)特使的身份來到中國,與周恩來、張治中組成三人軍事協(xié)調小組,專門負責協(xié)商解決國共軍事沖突問題。隨后在北平設立了由第18集團軍參謀長葉劍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令部第二廳廳長鄭介民、美國駐華代辦羅伯遜組成的“軍事調處執(zhí)行部”。
1946年初春,正在陜北甘泉縣清泉溝駐地組織學習和冬訓的我軍教導第1旅1團突然接到上級急電:“三人軍事協(xié)調小組成員、美國五星級上將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將以總統(tǒng)杜魯門特使的身份來延安巡察,令你團挑選500人,組成一個儀仗隊(營),開赴延安進行訓練并接受檢閱。”根據(jù)電令,該團迅速從全團挑選了500名年輕、精干、儀表端正的官兵,編為3個連,組成了我軍歷史上第一支儀仗隊,由團長羅少偉、政委魏志明親自負責帶隊。
2月5日,儀仗隊從甘泉出發(fā),經過一天的急行軍,于當晚到達延安,住進了延安機場旁的一排窯洞里。
當時,雖說冬盡春來,但陜北高原的溝溝峁峁上仍刮著陣陣逼人的寒風。儀仗隊的訓練和生活牽動著中央首長的心,僅朱德總司令就先后5次到隊里看望慰問大家,既語重心長地進行思想動員,又手把手地指導官兵操練,還想方設法為隊里解決生活難題。在朱總司令等中央首長的親切關懷下,儀仗隊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官兵們不僅吃上了白面饅頭和見葷的飯菜,而且人人還換發(fā)了一套新軍裝。
中央首長的關懷和期望極大地鼓舞著儀仗隊的每位官兵,大家訓練熱情持續(xù)高漲,不少人還主動放棄休息時間,加班加點進行訓練。
經過20多天艱苦緊張的訓練,儀仗隊員的軍事素質有了很大提高。為了檢驗儀仗隊的訓練效果,一天,朱老總專程來到延安機場,按照受閱時的正規(guī)程序親自組織儀仗隊進行預演。整個預演過程中,雖然沒有播放激悅奮進的閱兵曲,但大家精神飽滿、步伐穩(wěn)健、動作整齊劃一,真正達到了“站在那里直直的、胸脯挺得高高的、步子走得齊齊的、眼睛睜得圓圓的”要求,充分展現(xiàn)出了我軍銳不可當、一往無前的戰(zhàn)斗精神。
1946年3月4日,我軍這支誕生于特殊年代的儀仗隊終于迎來了莊嚴而又神圣的時刻——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執(zhí)行迎接外賓的任務。上午10時左右,毛澤東、朱德等中央首長來到延安機場。而儀仗隊的官兵們鐵打鋼鑄般站立在隊伍的最前面,成為機場上一道靚麗的風景。
大約過了1個多小時,隨著由遠而近的巨大轟鳴聲,一架銀灰色的飛機徐徐降落下來。飛機艙門打開了,馬歇爾在國民黨將領張治中等人的陪同下走下舷梯。毛澤東、朱德等迎上去,與來賓一一握手、互致問候。少頃,儀仗隊領隊羅少偉跑步上前向朱老總報告說:“儀仗隊準備完畢,請首長檢閱!”在朱老總的引導下,中央首長陪同馬歇爾等人向儀仗隊走來。儀仗隊的官兵們手握鋼槍如棵棵挺拔的松柏傲然接受檢閱,從他們那整齊的隊形、抖擻的精神和炯炯的目光中,透射出一股強大而不可戰(zhàn)勝的力量。當走到隊伍中間時,周恩來指著一位士兵緊握的鋼槍向馬歇爾介紹說,這些武器都是我們從日本侵略者那里繳獲的。馬歇爾聽了似笑非笑、表情復雜地點了點頭。此情此景令受閱官兵更加自豪、激動,直到目送馬歇爾一行乘車遠去,大家仍一動不動地“釘”在原地。
受閱任務完成后,根據(jù)上級命令,1946年4月中旬,我軍這支最早組建的儀仗隊解散后回到原部隊駐地,繼續(xù)擔負起了保衛(wèi)延安的光榮任務。